陸豐政協(xié)網(wǎng): mustafaesen.com 發(fā)布時間:2017-01-19 發(fā)布者: 字體:大 | 中 | 小
陳正氣 ?搜集
陸豐縣地處沿海,自古以來,,水,、早、風、潮災害頻繁,。解放以前,,有關自然災害歷史資料,記錄甚少,,這里將收集到的一些資料錄后,,以供參考。
一,、水 災
明,,崇禎三年(1630年),春,,淫雨,,山多崩。
清,,順治五年(1648),,八月十五,海潮暴漲,,是年潮田失收,。
康熙六年(1667年),七月洪水,,農(nóng)作物,、房屋受淹。
康熙十五年(1676年),,四月發(fā)大洪水,,四處山水泛濫,平地深數(shù)尺,,坊廓都民舍、農(nóng)田受淹,。五月又發(fā)大水,。
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,三至五月,,淫雨,。米貴,每斗三百文,。
康熙五十七年(17l8年)五月廿八日,,臺風,洪水,、海嘯并至,,農(nóng)民被淹沒無數(shù)。
雍正三年(1725年),五至七月,,大雨不斷,,部分地區(qū)早造水稻全無收成。
雍正十三年(1735年),,五月初五,,臺風暴雨俱至,洪水泛濫,。
乾隆元年(1736年),,六月大暴雨,洪水驟至,,河田等地民房倒塌百余間,;縣城內(nèi)平地水深三尺,沿河作物被淹,。
乾隆四年(1739年),,六月大水,水從迎仙橋涌出,,沖去浮鋪一間,。
乾隆五年(1740年),四月發(fā)大水,、東海水深四尺,,沖壞了東門外新造木橋,農(nóng)作物失收,。
乾隆八年(1743年),,六月發(fā)大洪水,山水涌發(fā),,沖壞東門馬路,。
乾隆九年(1744年),八月因臺風,,下暴雨,,東海城內(nèi)水深二尺許。
乾隆十二年(1747年),,七月強風暴雨,,城墻倒塌,農(nóng)作物損失嚴重,。
乾隆十四年(1749年),,三月廿八日洪水驟至,東海人畜,、民房受損,。
乾隆三十四年(1769年),春久雨,米貴,。
乾隆四十七年(1782年),,秋雨不止。
嘉慶二十二年(18l7年),,九月,,臺風大水。
道光二年(1822),,夏秋兩次海潮,。
同治三年(1864年),七月,,大暴雨,,民間田舍多被沖壞。
民國元年(19l2年),,農(nóng)歷五月廿四日,,八萬、陂洋發(fā)生大洪水,,吉水村,、赤溪村受淹,倒屋死人,,群眾稱之“浮赤溪”,。
民國十二年(1923),七至九月,,連續(xù)三次洪水,,臺風三次襲擊,早晚二造農(nóng)作物嚴重失收,。
民國十九年(1930年),,七、八月,,連續(xù)二次臺風,、暴雨并發(fā),迎仙橋上水深三尺,。
民國二十四年(1935年),八月二日,,山洪暴發(fā),,田禾損失殆盡,人民流離失所,。
民國二十六年(1937年),,八、九月發(fā)大洪水。
民國二十七年(1938年),,四月連續(xù)十天洪水,,烏坎港被淹,三萬多畝地全部失收,,有一百二十多戶人家逃荒求乞,。
民國二十九年(1940年),九月中旬,,颶風,,洪水成災,損失奇重,。
民國三十一年(1942年),,七、八月連續(xù)兩次洪水,,迎仙橋上水深二尺,,炎龍圍、港陽圍,、潭陽圍決口,,受淹農(nóng)田十萬多畝,受災農(nóng)戶二萬多戶,,人口十萬多人,,早造農(nóng)作物大部分失收。
民國三十三年(1944),,七月廿四日,,暴雨,農(nóng)作物失收,。八月又發(fā)生水災,。九月又發(fā)生臺風,洪水,。
民國三十四年(1945年),,七月中旬,暴雨成災,,桂坑村倒屋幾十間,。
民國三十六年(1947年),六月,,水災,,毀壞房屋二千五百八十一間,堤圍崩缺三十八處,,長一千四百四十米,。九月下旬,,臺風帶來暴雨成災,是年農(nóng)作物遭受極大損失,。
民國三十七年(1948年),,六月二十一日,臺風帶來大暴雨,,東海迎仙橋上水,,早造農(nóng)作物損失嚴重。
二,、旱災
清康熙六年(1667年),,春夏大旱,七月又是洪水,,一年中旱澇并發(fā),,百姓苦不堪言。
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,,七,、八月大旱,莊稼枯死,。
康熙五十五年(1716年),,三、四月大旱,,五月初四始下雨,。饑荒。
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,,夏,,大旱。
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,,春旱,。大饑。
咸豐九年(1859),,二,、三月苦旱。
民國十九年(1930年),,天旱成災,,河流干涸,三,、五,、七區(qū)災情嚴重。
民國二十七年(1938年),,六月大旱,,并發(fā)生蟲害,十分嚴重,。
民國三十二年(1943年)三至五月間犬早,,全縣五十一萬多畝耕地中,有二十四萬多畝丟荒,,全縣五十五萬多人,,死亡人數(shù)達十一萬七千一百多人,還有逃荒外地的一萬六千七百六十人,,總共十三萬三千九百多人,。逃荒到梅縣等地的災民,賣兒鬻女,,十二,,三歲時兒童賣一斗米,小點的賣三,、五升米,,賣不掉棄置路旁。災荒嚴重時,,嬰孩被遺棄,,陸豐縣還發(fā)生了母親烹吃兒女事件。
民國三十五年(1 9 4 6),,四月旱災,。
民國三十七年(1948年),春旱,,陸豐縣,,農(nóng)田不能播種,情勢較為嚴重,,部分人民已用樹根,、青菜充饑,災情慘重,。
三,、風潮災害
南宋,乾道五年(1169),,夏六月,,臺風大作,毀壞官船三十余艘,。
明,,嘉靖十五年(1536年),海潮暴漲,,溺死多人,。
嘉靖十八年(1539年),,海潮暴漲,沿海居民死難達四千余人,。
嘉靖四十年(1561年),,六月大臺風,倒屋拔樹,。
萬歷四十年(1612年),,六月大臺風,拔樹倒屋,。
崇禎九年(1636年),,七月廿七日,亙古未聞大臺風,,耕牛被刮落海,,漁船翻沉,有的漁船被吹離海面,,落于陸地,。文廟民房,倒毀難計其數(shù),。
崇禎十三年(164O年),,八月初二發(fā)大臺風,農(nóng)作物被毀,,民房倒塌,,損失甚大,廬舍淹沒不計其數(shù),,風發(fā)而火隨之,,是年失收。八月十四,,臺風又作,。
崇禎十五年(1642年),十月大風,,海船多翻溺,。
清順治五年(1648年),八月颶風,,廬舍淹沒不計其數(shù),,風發(fā)而火隨之、其光如柱,,是年潮畝失收,。
順治十四年(1657年),八月十五日夜,,颶風大作,,是夜火光遍空,,有聲如雷,明倫堂,,啟圣祠,,縣儀門俱遭倒塌;毀壞民房不可勝記,,沿海船只多被覆。
康熙十四年(1675年),,八月十五日夜,,颶風大作,暴雨交加,,倒毀民房不計其數(shù),,漁船多翻沉。
康熙三十二年(1693年),,八月十二日發(fā)大臺風,,漁船翻沉不計其數(shù)。
康熙四十七年(I708年),,七月二十九日發(fā)大臺風,。
康熙五十五年(17l6年),八月廿一日發(fā)大臺風,,臺風異常,,風中有火,漁船翻沉,。
康熙五十七年(17l8年)五月廿八日,,臺風、淫雨,,半夜海潮泛濫,,浪高數(shù)丈。沿海民房被淹沒無數(shù),。
雍正六年(1728年),,七月十七日發(fā)大臺風。
雍正十三年(1735年),,五月初五,,臺風暴雨俱至。
乾隆九年(1744年),,八月颶風,,暴雨,沿海商,、漁船只打壞,,淹斃人口,。
乾隆十二年(1747年),七月,,大風,,大雨,城墻倒塌,。
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,,夏大臺風。秋又臺風,。
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,,秋大臺風。
嘉慶二十二年(1817年),,九月臺風,、大水。
咸豐元年(1851年),,八月大臺風,,并發(fā)海潮。
咸豐九年(1859年),,六月廿九,,臺風。
同治十三年(1874年),,六月十一日,,大臺風。
光緒元年(1875年),,六月廿,,臺風。
光緒十九年(1893年),,七月廿九日,,臺風驟至,海潮襲來,,居民被淹百余,。
民國元年(1912年),八月十八日臺風,。碣石損失漁船六十四對,,死亡一百三十三人,全港僅存船四只,。
民國二年(1913年),,八月初十,發(fā)大臺風,拔樹倒屋,,僅甲子港,,便有九百多人死亡,受傷也多,。
民國十二年(1923年),,七至九月,連續(xù)三次臺風,,暴雨,,洪水并發(fā)。
民國十九年(193O年)七,、八月連續(xù)三次合風襲來,,海潮上漲,農(nóng)作物嚴重失收,。
民國二十六年(1937年),八,、九月,,發(fā)大臺風,沿海漁港損失漁船一千多只,,漁民傷亡千余人,。
民國二十七年(1938年),四月,,臺風,、海潮襲來,沿海損失慘重,。湖東港便損失漁船七十多對,,漁民傷亡一千二百多人。甲子沉船百余艘,,溺斃漁民三百余人,。
民國二十九年(194O年),六月廿四日發(fā)大臺風,,農(nóng)作物損失嚴重,。九月又發(fā)生臺風,洪水損失奇重,。
民國三十一年(1942年),,七、八月,,連遭二次臺風,、海潮襲擊。
民國三十三年(1944年),七月廿四日,,臺風暴雨并至,,農(nóng)作物損失嚴重。八月,、九月又遭風災,、洪水。
民國三十四年(1945年),,八月中旬,,大臺風,損失很大,。
民國三十六年(1947年),,九月下旬,臺風,,海潮并至成災,。
民國三十七年(1948年),六月廿一日,,發(fā)大臺風,。同年,九月二十六日,,臺風橫掠陸豐,,甲子被擊沉漁船二十余艘。
四,、其他災害
明,、弘治十年(1497年),六月,,地震,,聲如雷,數(shù)日乃止,。
萬歷四十六年(16l8年),,一年中地震數(shù)次。同年十二月,,大地震,。
萬歷四十七年(1619年),發(fā)生,,大地震,。
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年),三月十九日發(fā)生地震,,廿日強烈地震,,雷雨驟起,,民房遭損失;四月十七日,,雷電大作,,新田耕牛觸電死亡三十余只;十月十七日,、十一月初二,,又先后二次地震。
康熙三十五年(1696年),,隕雪,。
雍正七年(1729年)正月大雪,歲豐稔,。
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,,大暑降霜。米貴,。
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,,正月,地震,。
宣統(tǒng)三年(1911年),,二月廿六夜間發(fā)生地震。
民國七年(19l8年),,二月九日,發(fā)生大地震,,博美林珠村房屋全部倒塌,,部分村民傷亡。
此外還有:
明崇禎九年(1936年),,十二月大霜凍(有寫大雪),,樹木多被凍死。
清光緒十八年(1892年),,十一月下大霜凍,,霜垂檐一尺多長、各種作物被凍死,。
掃一掃分享該新聞